党的二十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始终是我们办学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州理工学院如何扬帆启航,是摆在每一个教职工面前的一道新的考题。回答好这道考题,靠全校22000多名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新跨越。
一、回顾3年,内涵发展,质量效益全面进步提升
2020年6月30日,教育部批准我校转设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学校成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完成转设的第一所完全独立的民办本科高校。这一年,是学校“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谋划之年,是推进“双计划”达标和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之年。2022年,是学校转设的第三个年头,是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是办学规模跃上2万规模的第一年,是学校年度检查获得优秀等级之年,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全省高校首位之年,是学校实现突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之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董事会和党委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董事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为学校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制定十四五规划,谋划战略目标。学校2020年开始谋划“十四五”规划,2021年教育厅备案,开启了“十四五”新征程。规划明确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开放办校五大发展战略,提出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管理服务、基本建设等十大工作任务,2026年达到硕士学位授权立项验收标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三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三年间董事会投入办学经费超过7亿元,白云校区新建用房8.6万平米,工程楼、教学楼、实验楼、帽峰创谷吸引众多学子孜孜以求,实现梦想;启动惠州校区建设,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正拔地而起;新的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健身房、游泳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一批展示新工科新文科的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虚拟仿真、智慧教室、语言中心、数字化校园、智慧物流、艺术设计中心等现代化实验室和公共机房建成使用,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创新的平台。
三年来,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捷报频传。2021年,学校获得广东省首批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启动“十四五”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学校对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对标对表、分解任务,确定路线图、时间点、责任人,努力补短板、创特色、提质量。2022年,新引进教师252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人,省杰青、省教学名师、国务院津贴专家9人;首次主持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2项,新增省级科研平台3个,年度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2022年新增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2个;首次参与联合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次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标志着我校办学步入新征程。
二、回首22年,风雨兼程,不忘初心赓续奋斗奠基业
2000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建校。学校发展22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50000多名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国家的栋梁之才。一路艰辛、一路风雨、一路创业、一路芬芳。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办学规模,是几代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艰苦奋斗的结晶。我们不能忘记,为学校发展付出青春的奠基人,是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成就了今天。幸福不忘来路时,成功不忘创业人。在此,我要真诚感谢陪伴我一路风雨过来的老同事,衷心祝愿你们晚年幸福、阖家欢乐、健康长寿。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办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以章程为根本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教授治学、规范管理的办学理念,保障了学校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学生获得学科竞赛300多个国家级奖项、1500多个省部级奖项、300多项专利,公开发表200多篇论文。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第6名、原创舞蹈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联赛一等奖。暑期社会实践8支队伍入选国家级团队,1支队伍获国家级重点团队。巫泽慧同学获广东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和青创100企业。还有一大批学生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大学生、优秀志愿者等各类荣誉称号。优秀校友张国真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能手,张轩源扎根雪域高原、被评为优秀公务员,钟彩媚坚持公益事业,被评为“最美客家妹妹”,一大批优秀校友在粤港澳大湾区奋斗奉献。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2021年,校长带队深入白云区政府、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学习,主动服务地方支柱性企业。白云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队3次来我校座谈交流、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成立“服务白云区工作专班”,确定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化妆品开发、电子商务、数字营销5个产业服务方向,共建“白云美湾智能制造研究院”“白云美湾电商直播研究院”,组织2000多名学生电商直播带货团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五百万元,销售农产品近百万元。学校专家为白云区化妆品、香包皮具公司制定技术改造升级方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是国家级科技开发项目取得新进展。董事会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教学科研项目成果投入等突破5000万元;获纵横向项目数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基金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市规划共建项目7项;2022年科研合同经费突破4000万元。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新进步。2022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新产品认定4项,专利转化2项。根据2021年教育厅发布的《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成效专报》,我校排名全省高校第10位,是唯一进入榜单的民办高校。三是引企驻校,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基地。新引进佳都科技、香港互联立方、广东智能制造等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工作室76个,实现产教、科教、科创三融合,为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重优化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90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0%,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0.9%。学科带头人引育成效显著。新引育学科带头人15人,其中省杰出青年人才3人、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2人。实施“帽峰人才”计划。引进第一层次帽峰首席专家2人、第二层次帽峰学者5人,遴选第三层次帽峰青年学者19人。学校自主开展教师职称评审以来,共有3位教师晋升教授、76位教师晋升副教授、1位教师晋升副研究员,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形成常态化,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三、面向未来,任重道远,创新发展新征程上再启航
2026年是学校可持续高量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学校将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验收,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实现这两大目标,董事会提出五点意见,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奋力拼搏。
科学规划,高质量建设惠州校区,为师生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目前正在建设惠州校区教学、科研、实验室、师生公寓、饭堂、运动场馆、校园绿化等首期基础设施,要确保在2023年春季完工并迎接省教育厅高校设置专家组现场检查验收,9月入驻第一批普通本科新生。要把惠州校区建设成花园式、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型校园。
深化改革,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形成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全力推进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制改革,完善改革方案和奖励政策,建立更大力度的激励措施,加大高水平成果的奖励产出,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推进的教学、科研、党建、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综合管理等一体化的绩效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全面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发展,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建成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制定和完善服务白云区地方经济发展实施办法,鼓励教师主动走出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把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紧密挂钩,把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生产线密切结合,把科技开发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密切结合,形成学用结合、理实结合,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肯吃苦、乐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把服务地方战略需求作为学校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能,制定目标、明确任务、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形成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十四五”期间董事会决定新增投入硕士点建设专项资金16亿元,主要用于教师引进、标志性成果建设奖励、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提升培养以及支撑学校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爱师生,荣校兴校聚力发展,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校园命运共同体。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培养人格健全、胸怀全局、服务国家的大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董事会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全校上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建立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全校一盘棋,坚持自信自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发展、坚持踔厉奋发、坚持勇毅前行,形成博学笃行、求真务实、文明守信、举止高雅的校风学风,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营造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
新征程上,蓝图绘就,未来可期。我们需要凝聚全校力量,承载师生梦想,要有走在全国民办高校前列的自觉和担当,将美好憧憬化为实际行动,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汇聚更多高水平人才,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董事长 黄家周
202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