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1月20日,在项目负责人覃守达教授带领下,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岭南壮族传统美学思想研究”课题调研组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展开对黑衣壮族文化的深度考察。调研组成员为:本项目第一参与人、广西《三月三》杂志译审覃祥周以及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专任教师陈华和李苗苗、经济管理学院卢彩益讲师。
那坡县是黑衣壮族的主要聚居地,黑衣壮族以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和民歌艺术闻名,被誉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
调研组首先来到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吞力屯,这里是黑衣壮族的典型聚居村落。在村民的热情接待下,调研组欣赏了黑衣壮山歌的表演。这些山歌曲调多变,多声部合唱抒情动人,展现了黑衣壮族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那坡壮族民歌在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后,调研组参观了黑衣壮民俗博物馆,深入了解了黑衣壮族的民俗文化和民歌文化。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图文资料,系统呈现了黑衣壮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节庆活动和艺术成就。此外,课题组还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干栏式建筑,观摩了传统壮族织布技艺,并与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调研组同村民在博物馆中合影
传统织布机
下午,调研组在那坡县召开了“岭南壮族传统美学思想研究”(那坡)调研交流研讨会,县文化馆、县民宗局、县志办以及那坡壮族民歌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承人等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黑衣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县文化馆重点介绍了那坡壮族民歌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并向调研组提供了精心整理的本地山歌集。这些民歌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工具,其内容涵盖历史传说、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黑衣壮族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后合影
在深入探究黑衣壮文化的过程中,调研组发现,黑衣壮族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蕴含在其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中。孝道作为黑衣壮族传统伦理的基石,贯穿于其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覃守达教授强调指出,黑衣壮的伦理观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孝道作为其文化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也为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