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由学校与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联合共建的“帽峰文学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首届“帽峰文学奖”启动仪式在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帽峰山风景区南麓的广州理工学院举行。此次合作旨在为学校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其在泛珠三角区域通过文学交流与合作扩大视野、丰富创作源泉、提升创作能力,进一步推动文学创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揭牌仪式上,学校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周卫忠教授表示,学校是新工科和新文科协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终重视人文素养培育,此次与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共建文学创作实践基地,是学校继推出“八诀写作教学模式”和创办“帽峰作家实验班”之后的又一次发力,是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文学教育平台的重要举措。基地将在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的支持下,通过创作采风、实习交流、名家指导及作品孵化等系列活动,着力培养兼具作家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写作人才,助推学校新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揭牌仪式现场

作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双方联合设立的首届“帽峰文学奖”同步启动。该奖项面向学校所有青年学子,设立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文学评论六个类别,每年评选一次。评委由著名作家、学者组成,评审工作在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的指导下进行。

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学校副院长陈南先教授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向青年学子们发出寄语。他鼓励学子们执笔为舟,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生活馈赠的灵感浪花;秉笔为镜,忠实记录时代跳动的脉搏。陈南先教授特别指出,“帽峰文学奖”不仅是一份荣誉桂冠,更是承载文学梦想的航船,期待青年学子们乘上它扬帆起航,在浩瀚无垠的文学瀚海中破浪前行,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郭明表示,此次专业学会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创作基地与文学奖项的协同联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在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广州理工学院之间搭建了跨区域合作交流、文化互鉴的长效平台;二是这种跨区域的文学教育合作模式,能为区域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能为区域文学事业、尤其是高校文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示范性案例。“希望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助力广州理工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在泛珠三角区域的广阔天地中汲取创作灵感,抒写新时代中国故事、泛珠故事。”郭明说。

活动现场,学校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生黄慈云朗诵了自己的原创诗《在帽峰山听你撩琴》,展现青年学子的文学热情。

据悉,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是由云南省社科联主管的省级文学性、学术性学会,会名由我国当代著名文艺家贺敬之先生题写。现任会长杨佳富系著名军旅作家,累计创作文学作品及影视广播作品160余部,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世界民族电影节文化传承奖等50余项荣誉,并于2024年6月在全国社科联第二十二次学会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称号。代表作有《边关冷月》《红蝎子》等,根据其小说改编并参与编剧的在央视播出的作品有:电影《边检站》《茶乡法官》《茶花彝女》《月亮花》《苗岭霓裳》和电视连续剧《迷局》《红蝎子》《军人荣誉》《英雄荣耀》《带泪梨花》《铁血雄心》《美丽重生》等。

揭牌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