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正值农历三月三歌圩节。应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岭南壮族传统美学思想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覃守达教授邀请,广西山歌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广西山歌学会原会长覃祥周先生以“岭南壮族山歌的艺术特点与表演方法”为题,为广理师生带来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学术讲座。

一、探寻壮乡音韵,传承山歌瑰宝

覃守达教授向在场观众介绍了本次讲座的背景、意义以及主讲嘉宾覃祥周先生和韦淑英女士的卓越成就。覃守达教授强调,岭南壮族山歌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覃守达教授(左)向在场观众介绍讲座内容和覃祥周先生

二、岭南山歌的艺术特点和时代功用

覃祥周先生首先谈到山歌与广西民俗的渊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壮族的山歌植根于广西的山山水水,直率中带些柔情。而壮族人民老老小小都能歌善舞,淳朴热情,他们迎来客往要唱山歌,节日庆典要唱山歌,交友抒情也要唱山歌……山歌更是壮族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覃祥周先生给学生讲解山歌的内涵特点

覃祥周先生提到岭南地区深受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熏陶,更具风流,独领风骚。他还提到刘三姐文化对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影响也十分深刻,他曾受邀前往马六甲,哈佛大学表演,他用夹壮的英语在外国友人面前演唱《刘三姐》,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覃祥周先生讲到山歌的创作时讲到,唱山歌只作词不编曲,曲子用的都是流传下来的。他还用《迎客歌》举例,教学山歌的押韵方式,平仄、节奏等。并且对壮族的山歌创作进行了总结:山歌创作是兼具口头性、变异性,人民性、实用性的。我们应当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创作出高级趣味的山歌。

覃祥周先生更着重强调了四个“要”和四个“不能”——山歌要风流,但不能下流;山歌要通俗,但不能庸俗(粗俗);山歌好笑,但不可笑;山歌煽情,但不乱情。

覃祥周先生在从两大层面讲解山歌的作用,首先是社会功用,有交际、宣传教育、文化娱乐、斗争武器、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个人功用有减轻压力,愉悦身心;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结交朋友,增进友谊;使人出彩,改变命运;预防老年痴呆等功能。

覃祥周先生还特别提到了韦拔群先烈的革命山歌,韦拔群作为三大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山歌对鼓舞人民志气,共同抵御强敌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

讲到对歌的时候,覃祥周先生将唱山歌分为攻、防、转、和几个环节,同覃守达教授一起为观众示范,嘹亮高昂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教室内。他还提到对歌三忌:告诫我们不能人身攻击,伤人感情。不能出题艰涩,场面尴尬。更不能三忌浪漫过渡,庸俗下流。

他还关注如今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说到,目前需要解决一些山歌的难听、难懂、难看、难学的问题,可以从旋律筛选,翻译,普及年轻人、教材编撰等方面出发,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互动交流共进,山歌文化长流

在山歌教学环节,观众们踊跃“发声”,作为“壮韵组合”的主唱韦淑英女士亲自示范教学《迎客歌》,全体起立合唱一首完整的《迎客歌》。

韦淑英老师教大家唱山歌1

讲座进入尾声,覃守达教授做最后总结,他期望同学们在回味岭南壮族山歌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认识,并希望山歌可以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对岭南壮族山歌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相信在今后,壮族山歌这一民族瑰宝将在更多人的关注与传承下,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供稿人:何瞿芬 梁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