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度

1.成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校领导、责任部门,各环节、各区域负责人、保洁人员及联系方式,并在校园公示。

2.制定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与所在地各类垃圾(或可回收物)搜集处理部门建立顺畅对接的工作机制。

3.在校园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专栏,营造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环境氛围。

4.结合学生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减量行动。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协同,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学习、综合实践和交流竞赛等活动。

6.组织有关校领导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部门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培训,或按要求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7.做好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数据统计,建立工作台账,按上级要求定期报送。

8.根据上级部署落实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校园生活垃圾减量行动指引

1.规范指引:规范设置投放点,明确标示指引,引导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规范投放垃圾和开展校园垃圾管理工作。

2.按时清运:学校应按时清运校园垃圾,指导管理人员按要求配合城管环卫人员工作。

3.源头减量:推广无纸化办公,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可循环利用的办公用品;引导学生避免选购过度包装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提倡“光盘”行动。

4.宣传教育:学校应通过张贴海报、播放视频、专题教育和综合实践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知晓率、参与率。

三、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要求

学校应设置生活垃圾临时存放点,集中存放四类垃圾和大件垃圾。生活垃圾临时存放点应做到防风防雨防臭,各类垃圾应分类存放;应在显著位置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公示本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包括各类生活垃圾投放时间、地点、方式等要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各环节负责人和保洁人员等信息。

收集容器分为蓝色、红色、绿色、灰色四种,分别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大小分为40L、60L、120L、240L等,应根据人员数量、垃圾产生量、空间大小等自行选择容器大小、数量及材质。

四、分类收集容器放置指引

1.宿舍楼:首层设置4类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他楼层设置2类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2.办公楼、教学楼:主要出入口、楼梯间、电梯间设置2类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可能产生有害垃圾的实验楼等至少应设置1个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3.食堂:设置3类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4.主干道、人流较大的支路:每隔100-200米设置2个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5.茶水间、休息间:设置2类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6.洗手间:设置小型其他垃圾收集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