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值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校在广州校区7栋教学楼418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主题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迁徙”的专题讲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理事张在军教授应邀担任主讲人,人文与教育学院陈南先副院长、刘哲老师担任主持。讲座开始前,张在军教授向我院捐赠图书凡6种6册,陈思琪老师代表图书馆接受捐赠,周武华馆长向张在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捐赠仪式后,陈南先副院长宣布聘请张在军教授为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客座教授,陈院长向张教授颁发了聘书。
周武华馆长为张在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陈南先副院长向张在军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此次讲座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学校陈华老师、刘哲老师参加讲座。张在军教授在讲座中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回顾了中国高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坚守教育火种的壮阔历程。讲座深刻揭示了大学迁徙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
张在军教授作讲座中
迁徙:战火中的“文军长征”
讲座的开篇,张在军教授以“迁徙”概念为引,类比生物学中的鸟类迁徙与人类学的人口迁徙,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迁徙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承载了文明存续的使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师生泣别白山黑水,辗转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十八年间六次迁校,被誉为“中国最苦难的大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108所高校中94所被迫内迁,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北平大学、北师大、北洋工学院组建西北联大,师生跨越山河,在炮火中完成了一场“文军长征”。
三次内迁高潮:保存火种,弦歌不辍
张教授紧接着为我们详细梳理了高校内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1937—1938年),平津、沪宁杭高校分三路西迁,如浙江大学四迁至贵州遵义,其路线与红军长征重合,被称为“文军的长征”;第二次(1940—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高校被迫再次内迁,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在福建建阳艰难组建;第三次(1944—1945年),豫湘桂战役迫使华南高校向四川、云南转移。同济大学9年间跨越9省,行程2.2万里;中山大学8次迁校,师生在粤北山区“以地为席,砖石为枕”,仍坚持科研教学。
精神谱系:苦难中的教育奇迹
张在军教授以抗战时期东北大学、西北联大、华北联大这三段鲜为人知的高校迁徙史为个案,讲述了更多被尘封于历史、但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往事”。张教授强调,迁徙不仅重塑了高校布局,更铸就了“内迁精神”“西迁精神”与“三线精神”。西南联大“刚毅坚卓”,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等学术巨匠;西北联大虽“联而不合”,却为西北留下11所高校血脉,奠定了当地高等教育体系。华北联大在敌后根据地流动办学,被赞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师生一边行军一边上课,用文化抗战支援前线。战火中,中国大学生人数从1937年的3.1万增至1945年的8.3万,中央大学规模甚至翻倍,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办学意志。
战后回迁与历史遗产
抗战胜利后,高校复员引发新调整。部分院校回迁原址,如西南联大北返;西北联大则“扎根西北”,衍生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校。广东高校在迁徙中与港澳紧密联动,为今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埋下伏笔。张教授特别指出,迁徙促成了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化,中西部地区高校占比从战前不足10%升至1947年的25%,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储备了人才。
结语:迁徙中的文明火种
讲座尾声,张在军教授总结道:“大学迁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页。它不仅是空间转移,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民族精神的淬炼。”当前,随着雄安新区建设与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搬迁,迁徙精神仍具现实意义。回望历史,抗战时期大学人的坚守与担当,将继续激励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赓续文脉,薪火相传。
图4:张在军教授、陈南先副院长与学生交流
本次讲座通过丰富的影像、地图与个案,生动再现了烽火中的教育史诗,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深受震撼。正如一名学生所言:“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足以穿透战火,照亮民族的未来。”在会后总结中,陈南先副院长高度评价了张在军教授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张教授关于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完全是在业余时间以一己之力完成,这不仅体现出张教授对学术研究的无比热忱,更反映出张教授为铭记民族屈辱历史、赓续中华千年文脉的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同学们愈发感受到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的来之不易,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铭记历史,好好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致力使中华文明爝火不息,绵延不绝。
图5:陈南先副院长、张在军教授、刘哲老师讲座后合影留念
撰稿人: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