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广州理工学院白云校区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孔门弟子与《论语》之书——《论语》释读之一”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资深记者、作家詹船海先生主讲,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南先、教授刘金冬等出席,与现场同学们一同感受不一样的《论语》魅力,本次讲座由人文与教育学院教师昌中信主持。

詹船海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广东省总工会所属广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新闻采集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文化研究与传播,著有《〈诗经〉里的意思》《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诗》《典籍里的中国工匠》等多部作品。在新闻领域,詹先生屡获殊荣,先后8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其著作《典籍里的中国国匠》荣获“典赞·科普中国”之“2022年度十大科普作品”奖项,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平台的广泛推介,并被国内各省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收藏。

讲座开始,詹船海先生指出,《论语》中记录了大量孔子的言论或与弟子的互动,这些言论涵盖了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际关系的豁达态度。詹先生通过深入解读,让在场师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深邃与智慧。除了与弟子的交流,《论语》还记录了孔子与时人的问答。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思想传播的广泛性。詹船海先生引用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一经典问答,指出孔子的思想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还深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詹船海先生对《论语》的理解,不仅深入解读了《论语》的成书背景和文化价值,还强调了师生互动在知识传承中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深入的分析,让在场师生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能够汲取古代智慧,还能在现代社会中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发了同学与老师的思考并提问,詹船海先生耐心解答。问答结束后,刘金冬教授进行点评,从自身对《论语》的认知,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讲座最后,昌中信教师进行总结,将掌声再次送给詹船海先生。

讲座开始前,首先举行了詹船海先生图书捐赠仪式和客座教授聘任。詹船海先生向广州理工学院白云校区图书馆捐赠了其著作《典籍里的中国工匠》等图书。图书馆代表上台接受了捐赠,并邀请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刘金东教授为詹船海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双方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有意义的时刻。捐赠仪式结束后,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还举行了詹船海先生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人文与教育学院陈南先副院长代表学院为詹船海先生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聘任仪式结束后,双方合影留念,标志着詹船海先生正式成为广州理工学院的一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