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转型发展,学校现组织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应用导向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梳理该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素质、学科知识、职业能力等要求,注重学科系统性,明确职业指向,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体系并优化各类课程模块和学分要求,适当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应用课程,加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二)突出产学导向            

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引企入校深度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驱动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落实专业国家标准            

各二级学院要组织教师对照标准进行学习研究,结合专业实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是否合适,培养要求是否明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及时查漏补缺,补足发展短板。各专业类标准仅是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要在坚持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应用型优势专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科应用课程的重要体现,应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适当精简理论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鼓励对接专业认证标准            

要将专业认证作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鼓励专业在国家已经开展的专业认证领域,参照(或部分参照)国内外权威认证组织的标准设置课程,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专业认证理念引领专业建设,将认证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专业办学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待条件成熟时参与专业认证,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及要求            

(一)课程体系及学分            

本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意拓展课程和素质教育课外项目五大类,各类课程的学分构成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及学分构成            

(二)各类课程的设置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面向全校学生,由学校统一设计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总学分49学分,其中必修课38学分,选修课11学分。            

(1)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政类课程、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2)通识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创新创业五个模块。其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传统文化每个模块至少选修2学分,创新创业模块至少选修3学分(限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核心课和学科拓展课两大类课程,共30-50学分。其中学科核心课是指支撑该学科专业的基础学科课程和主干支撑学科课程,原则上是按一级学科设置学科平台,面向大类专业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如数学类、大学物理、力学类、电学类、制图类、计算机语言类等),学分控制在20-30学分,全部为必修;学科拓展课为次主干支撑学科课程及与专业方向相关联的基础学科课程,可根据各专业的差异性自行设置,学分控制在10-20学分,全部为选修。            

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一般应安排在前5个学期完成。高等数学课程和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安排由学校主导制定,其他课程由二级学院主导制定。            

(1)原则上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设置各专业的学科核心课。            

(2)相同一级学科的学科核心课的学分、学时要统一。            

(3)工科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A,8学分,128学时,在第1-2学期开设;经管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B,4学分,64学时,在第1学期开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开设其他必须的数学课程(如线性代数2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学分,工程数学3学分)。            

(4)工科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3学分,48学时。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及集中实践课三个模块,工科类58-78学分,人文社科类48-68学分,艺术类53-73学分。            

(1)专业主干课,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实践,以主干支撑学科的应用类课程为主,可有少量与主要职业方向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应用课。该类课程可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评估与认证指标体系,结合社会与行业企业需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制定。工科类15-25学分,人文社科类12-22学分,艺术类13-25学分。            

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专业主干课要覆盖主要职业方向要求的核心知识领域,是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的课程;第二,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不能被其他课程所替代。            

(2)专业拓展课是依据职业需要设置,可以是专业主干课的扩展,也可以是职业方向的扩展,是否分专业方向,由各专业自定。专业拓展课应尽量多样化,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工科类13-23学分,人文社科类12-22学分,艺术类12-20学分。            

(3)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等教学环节,全部为必修。工科类30学分,人文社科类24学分,艺术类28学分。            

4.任意拓展课程            

该课程模块本质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择,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拓展就业范围的课程。该模块课程总学分在13学分左右,全部为选修课程。为提升该课程模块的效率,减少选课盲目性,8个学分用于学科拓展类课程和专业拓展类课程,另5个学分由学生任意选修全校开设的课程。            

5.素质教育课外项目            

素质教育课外项目为10学分,不纳入学生毕业和学士学位授予要求,依据学校另行制定的素质教育课外项目实施办法执行。            

三、辅修课程设置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就业需要,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供辅修课程(包括副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机会。开设副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院必须参照本专业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要求。            

副修专业指同一主干学科辅修,30学分左右。学科拓展课修5-10学分,专业课程修15-25学分(专业主干课原则上修完);双专业指同一学科门类辅修,55学分左右,学科基础课程25-35学分(学科核心课原则上修完),专业课程15-25学分(专业主干课原则上修完);双学位指不同学科门类辅修,65学分左右,学科基础课程25-35学分(学科核心课原则上修完),专业课程15-25学分(专业主干课原则上修完),毕业论文(设计)8-10学分。            

表2 辅修课程各教学环节学分分配表            

四、编制要求            

(一)学制与学分            

本版人才培养方案按标准学制4年来制定。            

每学分对应16标准学时,原则上14—18学时为1学分,独立开设的实验、上机等课程按一周28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按32学时计1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军训、课程设计、见习、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每周计1学分。            

工科类专业总学分180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总学分170学分,艺术类专业总学分175学分。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工科和艺术类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5%。            

(二)教学安排            

原则上每学期按20周安排教学。1—18周为教学周(包括实践教学)。19—20周为考试周。            

各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计划,每学期学分控制在18—26学分之间,第八个学期学分不低于14学分。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集中考试和分散考试两种,原则上必修课为集中考试。每学期集中考试的课程以3—5门为宜。            

(四)课程名称            

1.课程名称尽量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所使用的课程名称一致。避免因人设课、重复设课,尤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2.同一门课程,在学时、学分、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区别时,应用英文字母进行区分。如电工学,不同专业需求不一致导致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有差异,可标记为:电工学A、电工学B、电工学C……。            

3.同一门课程,因学分过大需要在两个学期开设时,用拉丁数字加以区别,如高等数学A,其学分为8学分,分2个学期开设,则记为:高等数学A(I)/高等数学A(Ⅱ);又如,机械制图,其学分为6学分,分2个学期开设,则记为:机械制图I/机械制图Ⅱ。            

五、组织实施及时间安排            

(一)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工作。            

2.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课程归属管理、其他各课程模块的总体协调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和汇编工作。            

3.各学院负责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含实践教学模块)、部分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的安排、协调与实施。            

4.各学院院长是本单位所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领导负责协助其具体组织实施。            

5.要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在广泛开展讨论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组织工作。各专业要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等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二)编制方法            

为规范课程名称等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均通过教务系统中选取。步骤如下:            

1.各专业在教务系统中选取课程。其中,教务系统中没有的课程,由课程归属学院提交申请,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核批准,方可设置。            

2.各专业在教务系统完成课程设置后,导出课程表,填入《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3.各专业统计核查课程学分学时结构比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三)时间安排            

1. 6月12日前,各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研究文件,开展专业调研,完成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2. 6月22日前,各学院召开论证会,对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3. 6月29日前,各学院将定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附件1和附件2),经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审核批准,院长签字审定后,再提交到教务处(电子版和纸质版)。            

附件: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2.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务处        

      2018年5月17日